“来了来了!你们看,李锦老师来了!”“真的是他!李老师胖了,也更有风度了。”5月9日上午,在龙山街道黄桑院村的村委会门口,5位年近花甲的农村妇女,迎接着原新华社山东分社社长李锦的到来。李锦刚一下车,她们就围了上来,紧紧地握住他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虽然已经整整20年不见,但李锦依旧能喊出她们的名字。每个人眼睛中流露出久别重逢的欣喜,流下了高兴的泪水……这是怎么回事呢?还要追溯到39年前,从李锦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图片新闻《棉花姑娘的喜悦》说起。 1979年,章丘“棉花姑娘”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 1979年国庆期间,新华社记者李锦来章丘县了解农村政策兑现情况,那天正在绣惠公社路边饭店吃饭,有一个从平陵公社来的司机说,他们公社有一个村13名种棉花的姑娘,每个人分到70多元钱。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李锦觉得这是好新闻题材,立即赶往平陵公社,虽然天快黑了,但他还是从公社找辆自行车朝地里骑,在黄桑院大队长师顺奎带领下,来到成片的棉花地里。师顺奎喊了一声:“姑娘们都出来吧,领导要拍照哩。”这些姑娘嘻嘻哈哈地从一人多高的棉花丛中钻出来,扛着棉花包顺着狭窄的小道往外走,拍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然后回到大队部座谈。 李锦详细了解了这13位棉花姑娘种植棉花获得奖金的经过。据师顺奎介绍,他们村实行“五定一奖”制度,即定人员、定面积,定领导、定投资、定产量和超额完成任务的奖励制度,经过精选,选定了李山珍等13位姑娘,每人种植5.7亩棉花,按春天订的合同,联产到劳,个人承包,原定的每亩交70斤棉花,秋后亩每人交了130多斤,按合同每人奖励140元钱,先发一半,平均每人发了73元。 到了当年的12月17日,李锦就在《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刊登了这幅题为《棉花姑娘的喜悦》的照片,用了醒目的标题与文字说明。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日报》第一次刊登政策兑现典型的照片,刊发后就引起社会各界波动,国内27家大报采用,被评为1979年新华社获奖新闻作品。李锦回忆说:“这则图片报道所揭示的黄桑村的一幕,是中国农村改革初期基层斗争的生动写照,从中可以看到早期改革进程的艰难曲折。也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成为农民种田承包到户的缩影。” 1998年是改革开放20周年,李锦再次来到黄桑院村,采访当年的棉花姑娘,写了《棉花姑娘二十年》的通讯报道,描述了她们20年来的生活历程,这篇通讯在1998年12月25日的《章丘报》一版整版配图刊发。 如今,“棉花奶奶”感慨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李锦再次来到黄桑院村,见到了当年的棉花姑娘和大队长师顺奎。大家围坐在村委会的办公室内,心情激动地回忆着1979年种棉花的艰辛,回味着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喜悦,各自描述着40年来的发展变化。因为李锦来得比较突然,当年13位棉花姑娘只来了5位。 李山珍是当年最小的棉花姑娘,那时只有16岁。她回忆说:“当年种棉花的时候要起早贪黑,我年龄最小,干起活来也最吃力,感觉非常累。但当大队奖给我70多元钱的时候,觉得非常高兴,因为我从小也没有见过这么多钱。”如今,她依然还在种地,两个女儿都已经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她帮忙带着外孙。 今年59岁的李爱荣是退休教师,每月发着5000多元的退休金,感觉章丘这些年“发展变化快,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幸福”。而李爱、李山风和李淑芸的幸福非常相似,她们如今都基本不再干活,在家帮忙看着孙子孙女或者外孙外孙女。说起当年,都感慨万千,谈起如今的生活,都觉得幸福满满。 当年的帅小伙李锦如今也成为66岁的老人,从新华社退休后,他如今担任“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依然在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着力量。李锦具有浓浓的“章丘情节”。他说,章丘不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而且经济社会发展迅速,成为山东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所以这也是让他一次次来章丘采访的原因。 “第一次来章丘的时候,姑娘们都不到20岁,是名副其实的‘棉花姑娘’,我第二次来章丘的时候,她们都年近40岁了,成了‘棉花妈妈’,而今又过了20年,她们的孩子都已经有了孩子,她们都已经成为‘棉花奶奶’了。 来源:掌上章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