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的山东省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村评选活动中,官庄街道石匣村斩获“山东省乡村文化建设样板村”殊荣。
拥有600多年历史印记的石匣村,坐落在官庄街道南部山区狭长的山谷中,蝉噪林静,鸟鸣山幽,瀛汶河自西向东穿村而过,潺潺流水,清脆悦人,哺育了村里一代代人的成长,滋养着“石匣梆子”绵延流长。官庄街道石匣村是章丘梆子的诞生地。章丘梆子又名山东吼、章丘讴、靠山梆子,源于山陕梆子,明朝时随山西移民传入章丘,在当地语言民俗、章丘秧歌、民间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人们把这种变化了的梆子腔称为章丘梆子,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近年来,石匣村坚持党建引领,以“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为依托,充分利用村庄丰富的山水生态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亮丽的乡村风景元素,多特色文旅产业项目应运而生。“过半年”的古老习俗与章丘梆子有机结合,打造的“过半年”暨乡村振兴戏剧节,已成为石匣村发展乡村旅游的特色名片。同时,以章丘梆子为文化IP引擎,将乡村民俗文化从展示、研学、欣赏、传承等多层面构建成核心文化体系,推动形成休闲农家乐、民宿、沿街摊店、特色农产品销售等乡村旅游产业链条。
作为承载着村民们浓浓希冀与“盼头”的一种特殊表演形式,章丘梆子的发展有着显耀的高光时刻,同时也经历过发展式微。“过半年、过大年,戏台上梆子唱主角,村里老老少少都争着上台,四邻八舍的村民,还有一些外地游客都来观看演出,别提多热闹,就跟我小时候章丘梆子十分盛行时的状况一个样儿,要说十年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说起章丘梆子的传承与发展,章丘梆子第10代传人于亮兴做出过很多努力,也见证了这些年章丘梆子由“衰”到“盛”的进阶。
据了解,作为章丘梆子的发源地和传承地,石匣村曾经家家会唱戏,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村子里会唱戏的声音渐渐少了,这个独特的“乡音”一度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章丘梆子的发展式微,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石匣村村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拯救”这门即将失传的技艺。他们将周围村擅长梆子的老人请来,教大家学唱,并面向有兴趣的青少年开授传习班……转机出现在2010年,村里的年轻人于亮兴回来了。于亮兴村里村外两头跑,他唱戏、传戏、整理传统剧目、成立剧团,在他的努力下,章丘梆子在2016年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画脸谱,着行头。“少打关西创帝邦,董家桥头摆战场……”随着于亮兴的一声“梆子吼”,石匣村的古戏台热闹起来了。
章丘梆子一下子就“红”起来了,说起章丘梆子的现状,这是石匣村人的最大感受。“不光是梆子,俺们村也成了网红打卡地。”看着村子里来来往往的游客车辆,脸上的笑容是村民们掩饰不住的自豪感。章丘梆子“红”的印象,看似是电石火光的爆燃,却少不了厚积薄发的沉淀。自2019年第一届石匣过半年开始,从最初的游客几百几千到三万、十五万、三十万,连续四年的成功举办,吸引着更多的人知道她,走进她,了解她,爱上她。石匣村以历史悠长的时代印记、绵延深厚的文化底蕴、除旧立新的发展思路迅速扩大“朋友圈”,将传统村落节打造成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全民”盛典IP。第五届石匣过半年乡村振兴戏剧节更是以六大看点的“三卷三气”带石匣破圈出道。伴随着石匣村的“走红”,章丘梆子也“红”了,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经过到此一游的熏陶洗礼,嘴里也能“吼”几句。
千百年来,在石匣村的古戏台前,一代又一代的石匣人尽情演绎古老的故事。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此内容整理自“出彩官庄”。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