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5岁的贾洪标出生在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父亲是在铁路上工作过30多年的老铁路人,曾是胶济铁路线枣园站上一位养路工人。得知章丘火车小站展览馆要收集与铁路有关的老物件,他十分激动,希望捐献出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老照片等,为老火车站的历史增添点滴印记。记者在贾洪标家中,听他讲述了那些尘封多年的铁路记忆……
1、一张帅气制服照:
记录父亲30年铁路生涯
贾墨林年轻时穿铁路制服的照片 “这张是我父亲年轻时穿铁路工人制服的照片。”在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中,贾洪标找出一张军人模样的照片告诉记者:“那时候的铁路工人都穿这种德国军装样式的小立领制服,头戴大盖帽,小腿上扎着绑腿带,在那个年代里算是很帅气的打扮了!”贾洪标回忆说,1937年,为了谋生,18岁的父亲与村里其他几个年轻人,经过考试成为胶济铁路“枣园寺站”的一名铁路工人。贾洪标的老家是枣园街道前枣园村,当时村子很小,只有100多口人,由于铁路线与村子非常近,村里有十几个人都在铁路上工作。
贾洪标的父亲名叫贾墨林,出生在书香门第,打小就识文断字,父辈教过私塾,他13岁起在私塾教书,直到后来当上铁路工人。因为文化功底较好,贾墨林曾被送到唐山干部学院学习,后来在铁路上从事铁路材料设计工作。在贾洪标提供的老物件里,有一盒用狼毫制作而成的毛笔,父亲去世后,一直被他珍藏着。原来,父亲从铁路上退下来后,就专心钻研书画创作,并逐渐小有名气,经常有人上门求书画。上世纪80年代末,父亲在济南市铁路局举办的书法、美术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奖品就是这盒毛笔,还有一大卷宣纸,奖励让父亲欢喜不已,因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想买到毛笔和宣纸是十分不容易的。
2、父亲带来的荣耀:
铁路工人家属的优待岁月
贾洪标父母与子女的合影 作为铁路工人的家属,贾洪标和家人们时时处处都能享受到特殊优待,这让全家人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优越感。据贾洪标回忆,60年代时,父亲每月能发60元钱的工资,在当时算是高工资了。而除此之外,铁路局还为工人每月发放救济工资20元,他们家虽然有9口人,但也达到甚至超过了每人每月8元的标准。
不仅工资补助按时发放,上学、就医、乘火车也能受到不一般的待遇。贾洪标和6个兄弟姐妹都是从济南市铁路局第二支队学校毕业的,这所学校是当时条件最好的,上学只需交2块钱的学费,学校就给学生免费发放书、本子、笔等学习用品。济南铁路局拥有自己的铁路医院,凡是铁路员工及其家属到医院看病,费用个人只需承担50%,没钱也可以先看病。铁路工人坐火车不用花钱,每月还发一张免费车票,家属可以拿免费车票坐火车。
虽然待遇优越,但是铁路制度却是异常严苛,不允许工人偷拿铁路上的任何东西,一个螺丝钉都不行,工人如果在工作中出现一次失误,随时都会丢掉“饭碗”。在如此严厉的制度下,父亲在30年里不仅没有出过一次差错,还在上世纪50年代被济南市铁路局评为“铁路五大员”之一,给全家人带来了荣耀。
读书分割线
3、与家乡注定的缘分:
回乡插队时的老火车站记忆
贾墨林参加济南市铁路局书画比赛获得的奖品 1949年,全国解放后,在枣园寺站工作了12年的父亲被调到济南工作,贾洪标和其他六个兄弟姐妹都出生在济南。虽然没有生在章丘,家人也不在这里,但贾洪标与家乡的缘分却是早已注定的。1970年,初中毕业后,贾洪标作为一名下乡知青,来到老家前枣园村插队五年,后来分配工作,就干脆留在了章丘,在家乡娶妻生子,成了一名地道的章丘人。而对老火车站的记忆也是从插队那时开始的。
1904年,德国人修建了胶济铁路,铁路从章丘境内共设有四站,第一站是龙山站,第二站就是枣园寺站,再往东是明水站和普集站。“在站台西南七八百米处,曾经有一座大寺庙,因而得名枣园寺站。”贾洪标回忆说,“那座寺庙当时是比较有名的,后来‘破四旧’让人给拆掉了,1965年以后,枣园寺站就更名为枣园站了。”
来源:章丘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