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一种古老的农作物 在五谷中颗粒最小却排行首位 因其蕴含着偌大的能量
孟秀清的创业路,就从一粒小米开始,过程虽艰辛,但坚定的信念给了她无穷的能量,最终走出了一条与村民共同致富的道路。
发现商机 牵头成立合作社 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一个名叫“三王峪”的旅游景点在大山深处被开发起来,孟张村是通往旅游景点的必经路线,这个原本车辆罕见的山村里,旅游车量逐渐多了起来。车流量的增加,在老百姓看来是一种烦恼,但在孟秀清眼里,却是一种机会。当地的小米因土质和气候影响,生长周期长达108天,并且保留了300多年前被奉为贡米时的原始种子,品质可谓极佳,完全可以借此卖给路过的旅客。远在外地打工的她,第一时间给家里老父亲打电话沟通了自己的想法,几天后第一家特产店就这样开了起来。短短半年时间,沿线已经有近十家类似的特产店,发展速度之快让人始料不及。 特产销售在当地很快形成了规模效应,但规模的迅速扩大凸显了产品质量、价格等存在的问题,反而带来了大量负面影响,这使得各自为战的商家一度陷入困境。2007年,在外工作多年的孟秀清,毅然辞职回乡,牵头成立了章丘第一家合作社“章丘峪满香农产品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她要以先进的理念和组织形式将混乱的市场统一起来,将当地农产品充分开发,做大做强。在各方努力下,合作社成立后很快发展到几十户社员,都是同村或邻村积极拥护的村民,小米成为合作社的第一主营产品。在规模化种植、品牌化销售、规范化管理下,很快便做到几十万规模的销售额。 责任担当,真正为社员谋效益 简单的订单式采购,让社员不再为小米的销路发愁,村里人对合作社更加认可和拥护,社员数量不断发展,逐步突破了百户规模。合作社的顺利发展让孟秀清不再忧心,但她却思考起了另一个现实问题,社员多是65岁以上老人,年轻的子女在外打工安家落户,他们常年以种田为生,而合作社成为空巢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她替社员算了一笔经济账,社员种植小米比种植玉米等其他同季作物收入略高,一个家庭满打满算一年也就有一万元左右的农业收入,如果合作社提高收购价格,将一部分利润让给社员,对每个社员家庭来说收入将会大幅提高,直接影响生活水平。2013年,她毅然宣布小米收购价格较往年提高一倍,让利于社员,这一举动让一个普通家庭年收入一下增长了3000元。 至今,合作社常年以高于市场50%--80%的价格进行收购,目前年营业额已达700余万,只谷子一项可为每户社员提高收入5000余元,带动当地农户增收明显,当地人亲切的将她称呼为“小米姐”。 全面发展,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根据孟秀清的规划,今后要做的不仅仅是提高合作社规模和销售额,更重要的是将合作社打造成一个平台,通过平台实现从农田到城市餐桌的新模式,实现业务再升级!把大山里长出的农产品全都销出去,提供更多的机会带动村民就业,进一步提高村民社员收入。 未来,合作社将继续扎根农村,立足农业产业,充分发挥平台资源优势,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拓展销售渠道。同时借鉴国内先进经验,着力纵深发展,通过合作深加工、打造产业带等方式实现合作社的二次创业,带动更多社员增收致富。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此内容整理自“章丘新闻中心”。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