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狂风暴雨席卷了我国沿海大部分地区。8月11日起,台风“利奇马”挟风裹雨席卷山东,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破坏。在我市章丘区,面对超强台风“利奇马”,面对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百万章丘人民众志成城,在灾难面前展现出砥砺奋进的“章丘力量”。
这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
这是一种“雷霆万钧”的速度;
这是一种“党员带头”的执着;
这是一种守望相助的温暖;
这更是一种铭记初心的沉甸责任。

官庄街道赵八洞村党员们正在清理河道
有一种担当叫“舍我其谁”:撇下妻儿,千里之外飞赴“前线”
今年36岁的徐涛是章丘区供电所所长,8月11日,灾害发生时,他正带着全家在海南度假。在了解到家乡遭遇百年不遇的灾害后,他毫不犹豫,主动向上级申请:取消度假,加入救援队。
“老乡受灾,咱不能在这享福。”徐涛说,当时山东航空取消了一些航班,而且经济舱的票已售罄,为了早日回家,他自己掏了2000元买了商务舱机票。回到单位,徐涛立即加入救援队,参与了相公庄、刁镇的电力抢修工作。8月13日下午1时29分,经过日夜兼程的不懈奋战,城区63条10千伏主线路已全部恢复送电。为了完成此项任务,他们已经两天两夜没合眼。然而,此时东皋西村的洪水开始退去,为了兑现那句“人进、电通”的承诺,徐涛带着大家再次奔赴“战场”,经过24小时抢修,村内高压线路恢复正常。8月15日村民陆续返回,他又跟40多名工人挨家挨户排查隐患,修复低压线路,全村800多户人家,两天的时间,他们走了整整两遍。
“风停、水退、人进、电通”,徐涛说,“为了兑现这个承诺,大家拼了命干,没有一个抱怨,只想让老百姓早日回家。”
8月15日,在安置点守了四天四夜的东皋西村村民们,怀着急切的心情重新回到故土。这当中,离不开供电、水务、应急等十多个部门的全力配合和昼夜奋战。
如今的东皋西村,家家户户炊烟袅袅,一到夜晚,亮起盏盏明灯,800多户的村子安静祥和,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路通了、电通了,喝水也不成问题,现在我们过得很好,请党和政府放心。”72岁的村民高大娘说。
大灾面前,徐涛和供电所的广大干部群众,舍得自己最爱的亲人,顾得大家最爱的百姓,用“舍我其谁”的担当,托起群众的幸福与安康。
有一种速度叫“马上就办”:9小时搭起一座“便民桥”
8月17日,对于普集街道博平村及周边几个村的村民来说,是个让他们激动欣喜的好日子。下午4时,经过9小时的紧张施工,博平临时便民桥迎来正式通车,这为周边几个村5000余名村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方便。

普集街道9小时搭建起的“民心桥”
受“利奇马”影响,普集街道多个村受灾严重,多处道路、桥梁严重损坏。8月12日,位于焦家管理区的博平桥在汹涌洪水的肆虐下被全部冲毁,给附近博平、池子头、龙华、东西埠几个村的村民出行带来严重不便。
“过去是邻居,现在成了翘首相望的远亲。”博平村村民刘大爷说。从博平村到池子头村,过去只有几百米远,现在需要到桑园大桥或者从龙华村绕行,这得多走5公里的路程,“我们两个村的村民都盼着啥时候能把桥修起来。”
新桥修建从项目立项、勘探设计到正式施工,需要一定的时间。为尽快恢复交通、方便群众出行,从8月12日大桥被冲毁当天,普集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不等不靠、专事专办,与水务部门协商沟通后,决定在博平桥东侧50米处建立一座临时便民桥。8月17日,水流量逐渐减少到施工要求,早上5点,便民桥开始施工,他们先在河道内铺设6个大口径泄洪道,然后在上面铺上泥土和石块,17日下午4点,这条宽5米的“便民桥”正式通车。同时,他们还在桥上安装了护栏和警示标志,周边老百姓欢喜不已。
不仅在救灾一线,在大项目建设现场,当雨天刚刚过去,凤凰山精密锻造基地就响起了机器的轰鸣。目前园区道路施工已全部完成,入驻企业正进行厂房建设,天然气等管网配套、园区绿化正同步进行,预计11月建设完成。
“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有呼必应,有求必到”,这是老百姓最想看到的,也是老百姓感到最幸福的事。“人民群众翘首期盼的事,就是我们放在第一位的事”,有了这样的精神,基层干部的工作就落在了点子上,在百姓的心中就树起了威信和形象。
有一种信念叫“党员带头”:“不等不靠,咱把日子过得更好”
“徐书记,俺这条命是你给的。”8月17日下午,在官庄街道赵八洞村,72岁的张秀文看见第一书记徐建,冲上去紧紧地握住他的手,一边哭一边抹眼泪。
8月11日,随着雨水暴涨,受地势低洼影响,赵八洞村内聚集的大量洪水冲毁了河道、冲垮了道路,直接涌入村委大院以及多户居民家中。情况危急,来自章丘区人社局的驻村第一书记徐建、村党支部书记张勇,带着消防员挨家挨户救人,将72岁的张秀文老两口从洪水中救出,被困群众全部安全转移,村内无一人伤亡。40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勇家在村里,虽然家里有妻子和孩子,但顾不得家里人,三天三夜没回一趟家,没睡一点觉,一连七天待在村里,两个眼睛肿得像茄子。
8月17日上午,洪水退去,赵八洞村村民开始陆续回家,灾后恢复工作正式开始,看着被洪水冲毁的道路和庄稼,看着被淤泥堆积的河道,徐建心里很不是滋味。当驻村书记这一年多,他为村民办了不少事实:拓宽进村道路、清理村内垃圾堆、帮助村民卖出了4000多公斤小米。
“哪怕从头再来,咱也要把日子过得更好。”徐建对村民们说,“洪水能冲垮道路桥梁,但决冲不垮咱们党员群众对重建美好家园的坚定信念。”
赵八洞全村13名党员齐上阵,提前回村,开展灾后重建工作。除了村党支部书记张勇和第一书记徐建,其余都是年龄在六七十岁的老党员。村口的河道堆满了折断的树干、淤泥和乱石,他们一边喊着号子,一边肩扛手抬,一点一点清除。77岁的党员张贤贵,挽起裤腿站在冰冷的河水中,70岁的张贤水,仅用一上午时间,就把家中半米厚的淤泥清理出来。响水泉村内道路受损严重,党员群众自发搭建临时简易木桥,方面村民通行。
为确保尽快恢复群众生产生活,官庄街道机关干部、村干部、党员群众组成志愿先锋队,他们放弃周末休息时间,不等不靠,立刻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来,让群众有困难就找“红袖章”。当大家乘坐街道安排的车辆回到村里时,在村等候的“红袖章”们早已准备好了各种物资,现场发放生活用品,并帮助家里受灾严重的几户村民清理卫生,保障正常生活。
危难时刻,有这么一群人挺身而出,肩负起带领群众抗洪救灾的重担,让党旗在灾区飘扬,让党徽在灾区闪耀,他们就是我们的共产党员。
有一种温暖叫守望相助:“给有形援助,更给无形力量”
8月17日,记者来到位于官庄街道闫家峪村的敬老院。刚到大门口,就听见大厅内传来阵阵响亮的歌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走进大厅,三位大妈正昂首挺胸,大声唱红歌,志愿者在一旁指挥,坐在观众席的十几位大爷大妈们,一边叫好一边鼓掌。
从8月10日开始,官庄街道闫家峪开始普降暴雨,附近的赵八洞村、西矾硫村、徐家井村先后出现洪涝灾害,不少村民的房屋被冲毁,了解到这一情况,济南博宏物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马乃香、刘振季,主动联系官庄街道,要求承担受灾群众安置任务,让旗下的三家养老机构腾出床位,让给灾区群众,先后有49名群众被转移到这里。截至17日,仍有30多位受灾群众居住在这里。
其间,敬老院迅速筹备救灾物资,迅速调整床位、整理被褥、安排饮水食品到位,所有服务、炊事人员24小时在岗值班,为受灾群众准备好双人房间和充足的热水、饭菜,并为每名群众买了新衣服和生活用品。

敬老院的志愿者们慰问受灾群众
“不能光吃好穿好,得为他们加油鼓劲,乐观面对未来的生活。”敬老院负责人刘振季说。
为此,他们自编自演了节目,红歌联唱,歌唱党和祖国,受灾群众们也受到感染,各展所长,主动登台献艺,欢声笑语充满了敬老院。刘振季还为大家播放了电影《唐山大地震》,村民观看后很感动。“这么大的灾难我们都能克服,现在的小灾不是问题,有党和政府在,咱怕啥?”刘振季的一番话,让不少群众豁然开朗,驱散了心灵上的“阴霾”,情绪开始变得积极乐观。
当11日下午,章丘区民政局和官庄街道领导前来慰问,送来救灾物资时,40多名正在大厅休息的群众,自觉全体起立,夹道欢迎。大家换上新衣服,一定要合影。
8月12日,一段抖音短视频在短短几个小时内获得了13万的浏览量。视频中,一名解放军战士满身污水地坐在地上吃着面包,并配有一段文字:“九点到现在吃的第一口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
“没想到这个路人拍摄的小视频会引起那么大的效应。”视频中的主人公高绍楷说。这名服役于天津某部队的军人,在休假期间自发组织救援队并参与救出240余名受困群众。“看见军装,乡亲们会安心”,他说。在东皋西村救援期间,他一人往返近百次,连背带扛救出了50多名受困群众,到救援结束,双手已抖得拿不住水瓶。“当我背出一名大妈时,她一直伏在我肩膀上说谢谢,说看见了解放军就像看见了五星红旗,水再深雨再大,心里也不怕了。”
无论是刘振季的那句“有党和政府在,咱怕啥”,还是高绍凯那似乎永远不知疲惫的迷彩身影,他们定格在了受灾群众最深的记忆中,成为大家永不磨灭的精神支柱。
有一种责任叫未雨绸缪:章丘担当创造“奇迹”
在章丘区官庄街道渔湾村,有一条长80多米的沿河石堰,这是70多岁的村党支部书记贾西勤去年带着40多位党员和群众用22天时间,肩扛手抬修建起来的。在这次百年不遇的大暴雨中,这条石堰经受了汹涌的山洪与雨水的冲刷,屹立不倒,创造了“渔湾奇迹”。
“在建设期间,我们就要求比工程质量标准还要严格。”贾西勤说,“当时大家不理解,现在终于看到了回报。”
去年,一场暴雨冲塌了渔湾村的大堰,面对突如其来的困难,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克服,义务出工出力,共用水泥25吨、沙子150立方米、石头500立方米,成功将长58米、高8米、宽1.1米的大堰修好。他们用仅有的一点原材料,靠着勤劳的双手,花了十几万元,就完成了需要投资上百万元才能够完成的工程项目。有党员群众开来自家的挖掘机,用了两个星期时间,对河道中的垃圾、碎石进行清理,用山上采来的石块一点一点修补大堰,在河道周边围上了红色醒目的护栏。
“为了提升强度,我们加大了石堰的倾角,这样工程量和难度都提升了,但和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相比,一切都值得!”贾西勤说。
不仅在渔湾村,在附近的西南峪村,村党支部书记袭亮带着党员干部,拓宽、清理河道,当暴雨来临时,湍急的河水顺流而下,没有殃及两岸群众和庄稼。
放眼整个章丘区,在这次抗洪抢险中,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坐镇指挥洪水调度,各项应急预案及防汛准备工作措施得当,使各水库对下游防洪发挥了重大作用。章丘区城乡水务局局长赵德峰更是连续三天三夜紧盯防汛抢险现场,他说,这三天更像一场战役,惊心动魄,百年不遇,锻炼了水务防汛队伍,更锻炼了大家的精神意志。
河湖畅通是行洪顺畅的基础。近两年章丘区进行白云湖湖区的清淤整治,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全区推进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强力推进全区河湖清违整治攻坚行动,推进力度空前,落实整改到位,工作成效明显,清违整治清单共57处全面清零。面对如此罕见的洪水,章丘区2个省级滞洪区、17条骨干河道、35座中小型水库、384座塘坝均经受住了特大洪水的考验,没有出现较大险情,全面深入河湖清违整治对本次应对大汛调蓄洪水、防洪救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