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孩子离家出走事件的频繁发生,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从发生过的案例来看,离家出走的孩子多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部的孩子。十余岁的孩子出走,焦急的家长发动了所有能发动的力量通过所有途经来找寻孩子,孩子安全归来,事情虽然过去,但问题没有解决!孩子为何要离家出走?出走,虽错在孩子,然咎在家长,家长需深思! 孩子越大越和父母没话说,这样一种现象,让许多家长备感困惑、失落、挫败,甚至夹带着愤怒。面对父母的“谆谆教导”,不少孩子怯怯地听着,出了家门,早已抛诸脑后。沟通成了父母单方面一厢情愿的事,没有反应,没有回馈,孩子把自己封闭着。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家长们在心生埋怨的同时,还需多些自我反省,找找自身原因。 如何与“叛逆期”孩子“和平相处”,许多家长都曾经历或者正面临着这样的尴尬。身处青春期的孩子,生活、学习中难免遇到很多困惑。面对孩子的求助,有些父母很是“干脆利落”,“我忙着呢”,“问老师去”,“怎么那么笨呢”……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就没有了表达欲望。家长们以为多传授一些“过来人”的经验,让孩子少走弯路。事实上,问题就出在这“过来人”的心态上。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个跌倒、爬起的过程,当他们缺少相应经历时,便很难理解家长们所谓的“语重心长”,这种指令性的沟通方式,只能徒增孩子的反感。时间一长,孩子心生积怨,等聚成疙瘩了,就会想“一跑了之”,这个时候的家长才会幡然醒悟问题所在。 对于孩子出走的问题,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罗学荣曾说过:离家出走的孩子回来后,家长狂喜狂怒都不对?这是在提醒家长,对孩子第一次离家出走如何处理非常重要。必须以平和心态,耐心地跟孩子深入交谈,了解他们离家出走的原因,消除负面因素,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也让他明白对自己行为该承担的后果。如果第一次处理不好,则将会引发孩子的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孩子离家出走成瘾行为。 沟通,是一个细致入微、潜移默化的过程,并不是简单说几句、机械式发布指令。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北师大教授钱志亮说:“家长恨不得掏心窝子来爱孩子,为什么孩子感受不到爱?那是我们的表达方式有问题,出现了短路。”畅通的交流,是家长们跟孩子建立起的最起码的爱的通道。记得我孩子八九岁时,因为做错了事情,被批评之后,竟然背起书包要“离家出走”!当我真让她走时,她竟然不走了!看来,这是在投石问路呢!作为家长,心寒自不必说,我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跟孩子耐心交流沟通,举例子、讲道理、说事实——我孩子再也没有过“出走”的想法,就算到了现在的青春期,还会跟我说她一些悄悄话,虽然我不能全了解孩子,起码,我知道她不是全封闭的。养孩子,记者认为,且不管孩子学习好歹,首先要学会做人,做个品德高尚之人!身为父母,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设身处地以孩子的视角,去分析问题、适当引导,既不可不管不问,也不能过度插手。正像电影《摔跤吧,爸爸!》,父母的职责就是鼓励孩子勇敢无畏的向前走,在紧要关头给以正确的引导,如此,父母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精神支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