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响应护理部“加强人文关怀,改善护理服务”的号召,手术室全体护理人员积极行动,在前期互换体验的基础上,更深一步踏入了患者的内心世界——开展了沉浸式的“患”位体验活动。我们不再仅仅是操作的执行者,而是主动躺上手术床,以血肉之躯去真切感受那些习以为常的操作:头颈过伸位的压迫、面罩吸氧的窒息感、消毒铺单的冰冷与沉重……这是一次灵魂的换位,让习惯了步履匆匆的我们,得以用患者的眼睛,重新审视护理中那些细微却至关重要的角落。 头颈过伸位 当身体被置于标准的头颈过伸位,两位体验护士的感受瞬间撕开了我们认知的盲区。偏瘦的同事首先感受到的是腰部令人心慌的悬空感,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拉扯;而微胖的同事虽腰部无恙,却与前者一样,被双上肢无所依托的虚空感所包围——那是一种被世界遗弃的孤独。仅仅是几块柔软的棉垫,轻轻托于腰下和臂弯,那令人不安的悬空与孤寂便奇迹般消散。时间在此刻被无限拉长,体验进行到第十分钟,身体如同被巨石镇压,颈部的皮肤绷紧如鼓面,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沉重的负担。时间来到了第二十分钟,身心仿佛抵达崩溃的临界点,腰背与冰冷床板的接触点早已僵硬麻木,外展的手臂也逐渐变得麻木——原来,清醒地感受身体一寸寸失去“主权”,是如此令人绝望的煎熬。 熬到第三十分钟,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般漫长。平日里短暂的晨会时间,此刻竟是遥不可及的彼岸。泪水突然有了答案—— 当体验结束,僵硬的肌肉让一个简单的坐起动作都变得异常艰难时,我们才真正懂得,术前那些无声滑落的泪水,哪里是理性的溃败?那分明是身体在未知恐惧下最本能的悲鸣。我们口中鼓励患者“坚持一下”的轻描淡写,需要对抗的,竟是如此汹涌而真实的生理性痛苦洪流。 面罩吸氧 透明面罩扣合脸颊的瞬间,压迫感如潮水般涌来,视野骤然被切割,熟悉的手术室瞬间变得陌生而令人窒息。本能驱使我们屏息,仿佛吸入的不是氧气,而是禁锢的象征。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抬手掀开这层隔膜——原来,我们眼中保障安全的常规操作,于患者而言,竟是一场与本能恐惧的贴身肉搏,每一秒都浸透着无助的漫长。
消毒铺单 “消毒液太凉了,像冰水浇在皮肤上,激起一阵寒颤……无影灯的光,平时觉得明亮,此刻却刺得人睁不开眼,仿佛要将人洞穿。”体验护士的声音带着微颤,“躺在那里,一切都脱离了掌控。等待铺巾时,寒意从心底蔓延,巨大的剖单沉沉压下,脚尖传来清晰的压迫感……那一刻,世界只剩下冰冷的器械声和自己擂鼓般的心跳,渺小感与脆弱感从未如此清晰。” 这份切肤的寒冷与沉重,化作日后工作中最温柔的警醒:消毒液需适量,纱布棉球不可过饱,防止灼伤;隐私的遮蔽需更周全,保暖的细节需再用心——因为每一次冰冷的触感,每一寸裸露的肌肤,都可能加剧患者心底那片名为‘无助’的荒原。而温暖的话语与坚定的陪伴,则是照亮这片荒原的唯一灯火。 当三项刻骨铭心的体验落幕,护士长凝望着大家尚带余悸却充满深思的面庞,动情地总结道:“今天我们所经历的,正是患者最真实的困境所在,也是我们护理工作的关键触点。唯有以己之身,感同身受,才能真正‘看见’患者的痛苦与需求,让我们的服务有的放矢,为安全筑起最坚实的堤坝。这场‘患’位体验,不仅是一次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伙伴们分享的每一份战栗与顿悟,都是推动我们打破惯性、重塑服务的宝贵力量。让这份共情的种子,在我们心底深深扎根(内化于心),让每一个源于理解的细微动作,都成为患者暗夜中的暖流(外化于行)。” 这场别开生面的“患”位体验,不仅消弭了护患之间无形的隔阂,更如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卓越护理服务的大门。未来,手术室团队将持续以患者体验为明灯,将这份淬炼出的深刻共情力,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更有温度、更具力量的服务力。让南丁格尔的仁心,在每一次精准的操作里,在每一句温暖的话语中,在每一寸被细心呵护的肌肤上,无声流淌,温暖绽放。因为我们深知,无影灯下照亮的,不仅是手术的路径,更应是人文关怀的光辉。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此内容整理自“济南市章丘区第二人民医院”。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