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王振峰
济南市章丘区文祖街道水龙洞村,位于章莱公路东侧,距离明水城区约20公里,乡村公路“三赵线”穿村而过。这里,青山环绕,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据《章丘市地名志》记载:“明永乐元年(1403),冯、齐二姓迁此定居。因村西山涧有一长年流水不竭的小洞,认为是龙王所赐。故取村名水龙洞。”自明永乐元年(1403)冯、齐二姓建村,先后又有郑、王、于、张、李、苏、吴等姓氏来村定居,繁衍生息,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600多年来,水龙洞村的先民们就地取材而建起的石屋石墙、石街石巷,凝聚着先辈们的辛劳和智慧。村人有《水龙洞八景》诗一首赞美村里的山水美景和历史文化:“堂槐日照夕阳红,莺鸽崖下燕纷鸣,对坐南山松林晚,水月龙照又一明。清泉高挂九峪中,立石山下翘玲珑,石人幽悬高千丈, 葫芦峪里隐飞龙。”
水龙洞村有500余户,人口1700余口。由于水龙洞村地处群山环抱之中,村里的耕地都分布在村子周围的山峪之中。几百年来,人们从事农业生产走的都是山石土路,农产品的采收运输靠的是肩挑人扛或者独轮小车。人们早就盼望着能够走上水泥路,用上运输车。现在,水龙洞人的期盼就要实现了。截至今天,水龙洞村的九条生产路硬化工程马上就要竣工了。
在文祖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领导下,水龙洞两委班子村抓住土地整理政策的难得机遇,精心谋划布局,克服重重困难,新开发耕地40多亩,硬化生产路9条,总长近7千米,配套蓄水池7个,每个容量200多立方米,显著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农业基础设施。让全村的老百姓,告别了走了600多年的泥巴路,走上了平坦、宽阔、干净的水泥路。
据村干部介绍,土地整理是国家出台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按照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土地整理项目和生产路的拓宽需要占用农户的耕地,还要砍掉一些农户的花椒树,花椒树是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看着正在盛果期的花椒树要被砍掉,村民们确实心疼。为了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村党支部郑应禄书记天天用高音喇叭宣讲土地整理的好处,挨家挨户上门去做思想工作,对想不通的村民说,占了你的地用我的地来补偿,砍了你的花椒树,你就要我家的花椒树。无私的热心和诚心感动了一户户村民,土地整理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由于时近寒冬,气温较低,为了预防路面结冰,确保水泥路的质量,郑书记把自己家里的毯子拿出来盖在胡家峪拓宽的石桥上。现在,胡家峪、豹峪、大九子峪、蜘蛛岭、立石山、萝卜峪、道沟、大三峪、北岭等九条山沟的生产路全部得到了硬化。
新开发出来的40多亩耕地全部种上了小麦。这些新开发出来的耕地,将优先补偿给因修路而土地被占的村民。
配套修建的7个蓄水池,极大地方便了土地的灌溉。
路好走了,地好浇了,村民们普遍得到了实惠,也理解了村两委推进土地整理项目造福全体村民的一片公心。
新开发出来的土地位于北岭的山坡上。北岭的山顶有一处古迹“高家围子”。高家围子属于文祖街道三德范村,建于清同治六年,是一处用于躲避战乱的古山寨。
山寨内的石壁上刻有“大清同治六年三德范庄公立”的石刻。山寨内有石屋二十余间,蓄水池一个。
这些石屋因年代久远早已坍塌。
长约200余米的围子墙保存完好。
高耸的寨门屹立在山顶,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水龙洞村的花椒特别有名,具有颜色鲜艳、皮厚味香的独特品质。村里家家户户都种花椒,形成了一套熟练的修剪、施肥、管理、采摘技术。每到花椒成熟季节,远近客商都慕名来水龙洞收购花椒。水龙洞的小米也具有颗粒饱满、色泽金黄、汤浓味香的优质特色。花椒和小米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如今的水龙洞村,村容整洁、村风文明、干群团结、产业欣欣向荣。相信有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有水龙洞两委一心为民干实事的精神,水龙洞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裕、幸福。▍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此内容整理自“爱看章丘”。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