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途中的圣水泉,风光正好! 位于济南市章丘区青石山深处的圣水泉村,过去是个“贫困村”,如今摇身一变,已经蜕变为“产业龙头村”。 振兴的背后,是什么在加持?日前,“‘项’新深耕 勇立排头”——济南项目深化年一线调研活动走进圣水泉村,解密圣水泉村蜕变、振兴、致富背后的独家秘诀。
“穷山沟”燃起新希望
过去的圣水泉村,村民多以核桃、玉米种植为生。多年来,这个发展模式从未改变。
直到2021年,村“两委”换届选举,新一届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何继东让圣水泉村的发展理念得以更新。 何继东原本是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在垛庄镇党委、政府的动员下,何继东毅然回村带领村民致富。 “我不能只是自己富,这片乡土养育了我,我也有责任带着家乡父老一起富。”何继东说。 但是,圣水泉村的出路在哪?何继东时常问自己。 经过走访考察,结合本地气候、土壤等优势,并进行多方论证评估,何继东和村“两委”成员一致决定,要在“小米”上做文章,以“一粒米”为起点改变村庄命运。 起初,村民们种植小米的热情并不高,认为山地产量没有优势,且收购销售困难,小米的品牌知名度也不高,都在观望状态。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何继东承诺当年的谷子收购价每斤5元,高于平均市场收购价3.5元,一下便点燃了村民参加的热情。 一把谷子撒下去,一项产业兴起来。 经过3年的时间,圣水泉村小米种植渐成规模。截至目前,圣水泉村种植的小米有1000多亩,辐射带动南明党建工作区7个村总种植面积达到3000多亩,按照亩产500斤、收购价5元一斤计算,预计村民一亩的收益大概在2500元。
点“米”成金叩开共富门
种植的问题一旦解决,很快就要面临市场营销的问题。 参加农展会、拜访企业家……近年来,何继东走到哪,就把青石山小米带到哪,将一粒米的“命运轨迹”转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现在,好多公司订购我们村的小米给员工发放福利。”何继东表示,“很多北京、四川的朋友反馈,说我们村的小米熬熟之后会有浓浓的米油,能闻到浓郁的小米香,而且色泽金黄,口感也很好。” 种好“一粒米”,共富一乡人。着眼于让“青石山小米”谱写更多“点粮成金”的新故事,圣水泉村不断做足宣传文章,持续拓宽销路。 “虽然我们的小米非常好,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将青石山小米引入直播间,通过直播带货,效果非常好。”何继东说,我们还拍摄短视频,将镜头对准家乡美景和乡亲们的生活,让青石山小米品牌更深入人心。 如今,青石山小米已经成了当地农户的“黄金米”。在小米产业取得一定成绩时,何继东又打起了新主意。 “圣水泉村有不少好东西,我们在擦亮小米品牌的同时,也要让消费者认识并了解其他优势农产品。”何继东说。 小杂粮产业基地应时而生。念着小杂粮的“致富经”,圣水泉村的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产品端,以小米产业为引领,同步发展红薯粉皮、粉条、豆腐豆浆等系列产品;加工端,技改升级,加工出小米油等附加值产品,实现农产品生产、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协同发展…… “小杂粮产业基地不仅进一步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壮大,还就近吸纳村民务工,解决就业50余人,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上班。”何继东表示。
产业更旺、农民更富的同时,圣水泉村也更美了。 其实,上任伊始,何继东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村庄大变样。 何继东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从村南的三赵线下去,到村内的主街,再从村北回到三赵线,是村民进出村子的唯一通道。这条800多米的路,原来是水泥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何继东上任后,自掏腰包70多万元,把这条路修成了4米宽的柏油路。 第二件事是改善村居环境。何继东又自掏腰包购买了植物,栽种在道路两旁。村中间小桥,是村民上山种地、河边休闲的必经之路,原来,栏杆简陋,存在着安全隐患。何继东花钱安装了新栏杆,并且带领党员干部和村民,清理了河道内的垃圾。 “村里的年轻人回来都说村里大变样了,道路平整,路边多了好多绿化,环境卫生都变好了。”如今,村民们的日子蒸蒸日上,生活环境得以大大改善,提起何继东更是赞不绝口由衷佩服:“俺们书记不一般,我们村多亏了他!”村里父老乡亲沉甸甸的信任和期望,对于他是肯定,更是前行的动力。 谈及未来,何继东充满信心。“我的目标是让我们的农产品走向全国各地,让村里的每一个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从“穷山沟”到“聚宝盆”,圣水泉村历经从无到有、从一到多的蜕变。小小米粒,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此内容整理自“鲁网”。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