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摘自电影《无问西东》独白
不疯魔不成活 “不疯魔不成活”是京剧行业内的一句行话,指的是一种敬业的职业精神,更是一种极痴迷的境界。这种迷恋让人深陷其中,如痴如醉,忘我地全身心付出。在章丘艺术界,也有一位这样的人物——吕方铎。
“象外之象”的意境创造 “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这句话道出了根雕艺术的实质。因为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吕方铎家里,各种根雕作品琳琅满目,他一边把玩,一边向我们介绍着,让人大开眼界。 《别有洞天》这个作品,充分利用了材料的正反两面。正面看是笑眯眯的弥勒佛,体现了“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气度。反过来看,则神韵天成,不光是具有“瘦、皱、漏、透”这四个特点的假山,还有无限风光,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件作品,只有走近了看,才能看出神韵,看出中国古典园林“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谈经论道》这件作品,表现的是佛家、道家的两位代表在一较高下的场面。佛家口若悬河,好像胜券在握,尽显雍容气度。旁边耸立的树茬,好像是被他随手拨到一边的竹简;另一位道家的代表则拈髯沉思,准备出语惊人。整个论道的场面非常生动,两位主人公好像渐入佳境,难分伯仲。 《美髯公》无疑说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只见他“丹凤眼、卧蚕眉、五绺长髯、面若重枣,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此刻,他好像正在灯下夜读《春秋》不倦。看着看着,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他一系列经典的动作:凤眼圆睁,胯下赤兔马,手提青龙偃月刀,就要斩来将于马下…… “意境创造的实质,并不仅仅在于情景交融,更在于创造‘象外之象’,可以使观赏者跳出作品的表面,品味出更高更多的意境与知识,比如美学、哲学、禅学、人生、情感等,从而被带入一个广阔的遐想空间。”多年来对艺术的痴迷,让吕方铎有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好材料的获得离不开慧眼 一件好的作品,最重要的不是原材料的贵重,而是创意是否巧妙。而这些作品的神韵,来自雕刻者的人生积淀和生活阅历。吕方铎经常是奇思巧雕,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把一切人为艺术的再创造痕迹藏于不露之中,从而把废料化身经典作品。同时,他还把自己对历史的解读融入其中,让作品更具特色。 七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吕方铎从绣惠大街上走过,猛地在一家门口的垃圾堆里,发现了一块奇形怪状的树根,粗看就是一块没有烧透的柴火,半边留着焦灼的黑色,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他仔细看了一下,又觉着是一个站立的人像,饱经沧桑而特立独行。这深深地感染了吕方铎,他便悄悄地拿在手上,反复观瞧,最终将其拿回家中,用自己年轻时候使用过的斧凿刀铲等工具,将其腐朽的部分去掉,一凿一铲地雕出了一个罗汉的形象,让很多朋友们爱不释手。 三年前的一天,吕方铎在一个古村的街上闲逛时,发现了一个大树根。大家都以为是桐木根,但他搬了一下,感觉很沉,他又掰了一点木质闻了闻,判断这是柏木材料的。“柏木根能长成这样,是很少有的。因为刚才我从路上走的时候,发现有几棵上千年的柏树。所以,我判断这个树根很可能出自这条路上。”关于每一个根雕材料的来历,吕方铎都了如指掌。后来,朋友把这个材料帮他拿了过来,吕方铎把它雕刻成了英雄人物形象关公,栩栩如生。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多年来沉醉于艺术世界的吕方铎,摒弃了很多社交活动,把全身心的精力都用在了对各种艺术门类孜孜不倦地追求上。他先后创作了上百件根雕、玉雕、书法、绘画等作品。在每一件作品上,无不沉淀着吕方铎对生命的理解和诠释。
日月交替,草木枯盛。 一点点将我们推向岁月深处。 适时地,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退回光阴之外, 掬一捧流泻的时光, 洗亮蒙尘或者长茧的初心! 请记起你的本心, 坚信你的珍贵。 来源:章丘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