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四,天寒地冻。在章丘区绣惠街道施家崖村的茴香苗大棚里,55岁的李理想穿着单衣干活都出汗。他咧着嘴笑着对记者说,“俺现在拿年薪了,一年3万块!这得感谢张书记,他办合作社带大伙赚钱。你瞧,今天分红,每户都能领一桶油、一箱菜、一包藕、一盒草莓、一提西红柿……” 老李口中的“能人”叫张恒起,44岁,曾是当地有名的“菜贩子”,生意做得很红火。2012年6月,在村民的殷切期盼下,他放弃自个的生意,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从“资深蔬菜批发商”到村党支部书记,张恒起凭着一腔热情和真心,五年的时间,带领乡亲们建设白莲藕基地、培育农业综合体、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打造美丽乡村。村里的人均收入,也从2014年的6000元,增加到2017年的2万多元,三年翻了两番。 这个看似“梦幻”的故事,要从一场“意外”说起。 一个“菜贩子”,改变了一个村 “核桃树下溜黄鸡,苹果树上跑金蝉。”初见张恒起,这个憨厚的汉子直接拉着大众网记者奔向了他的“开心农场”。在这里,有桃树、杏树、苹果树、核桃树。树下,有五彩斑斓的野鸡、三黄鸡。它们正在翩翩起舞,突然,鸵鸟、火鸡两个大家伙向你冲了过来…… “几年前,这里啥都没。”看到记者看得津津有味,张恒起却心生感慨。他指了指远处的农田,叹了口气说,在过去,施家崖村的地里只种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这能赚啥钱?年轻人看不到希望,只能外出打工。村中的中老年无力生产,大部分农田无人打理。就这样,村子陷入死循环,成了“空壳村”。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12年。当年年初,老村支部书记突然去世,在施家崖村发展最困难的时候,村民们都想到了“能人”张恒起。张恒起靠着吃苦耐劳和聪明才智,跑蔬菜,批水果,自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恒起啊,你能不能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在大伙的殷切期盼下,张恒起一咬牙:“干吧!”。他果断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临危受命,回乡代理村级事务,带领全村发展。上任之初,张恒起便发挥自身蔬菜批发的优势,带头成立合作社,发展浅水藕种植。2013年4月,他个人出资,带领村委一班人建成20亩白莲藕种植试验田,当年亩产达7000斤,实现亩增收过万元,效益比种植小麦、玉米增加10多倍,这让村民们都看到了希望。 种下“摇钱树”,誓把荒山变成“花果山” “你全心全意,乡亲们就真心真意。”在2014年12月,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张恒起全票当选为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群众的信任就是干部的责任,责任就要担,就要干事。 张恒起琢磨着,怎么在村里种下更多的“摇钱树”?在他不懈努力之下,白莲藕试验田不断地扩大产业。冰面上露出的小荷尖尖,勾起张恒起的回忆。他说,虽然试验田的种植很成功,但怎么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扩大收益,让农民们早回本、多收益? 张恒起曾被村民戏称为“资深菜贩子”,他天生有一种钻研劲头。经过日夜反复地试验摸索,他把350余亩、58个白莲藕池打造成一条绿色景观带,藕池里都洒上了鱼苗,鱼苗吃水草跟浮游生物,鱼的排泄物作为藕池肥料,藕干枯后的梗叶再喂羊。有机种植,让藕的品质有保障,立体循环养殖,让村民的收入有保障。 2015年,为了实现全民参与,持续增收,张恒起又带领乡亲们发展苹果、核桃、杏、桃、葡萄等生态种植业以及野兔、金蝉、乌鸡等特色养殖业。通过发挥林下经济优势,该村土地亩产增收4000余元。为了保障群众和村集体增收,他创新“分户生产管理、公司统一营销、保量低价收购、超量效益分成”等产销合作模式,全村120户人家,77户入股白莲藕基地,43户入股果园基地,实现了全覆盖。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万余元,村集体收入达到47余万元。 最近,张恒起又在勾勒一幅新的“乡村美好画卷”:他流转了附近腰庄村的百亩荒山,山下种植蘑菇木耳,请这个村的贫困户就近打工,帮他们全部实现了脱贫。未来,山上将种满果树,解决更多贫困群众的就业。这座荒山,即将成为一座郁郁葱葱、瓜果遍布的“花果山”。 吸引更多“能人”回乡,带大伙一起致富 “返乡创业不能只是自己富,更要发挥带动作用,让大家的钱袋子一起鼓。” 章丘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扶贫办主任董宽说起这些“能人”来如数家珍:普集街道的孙辉返乡创业,成立了山东泽辉药业有限公司,并联合12个村成立泽辉种植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发展中药材种植1800余亩,直接带动356户群众增收致富,12个村集体年均增收 1.3万元以上;曹范镇的峪满香农产品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孟秀清创业不忘众乡亲,她的合作社年可销售小米60万余斤,核桃5万余斤,绿豆、小豆、花椒等农产品2万余斤,年销售额600余万元,带动150余户社员年均增收6000余元,还带动了周边5个村100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 来源:大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