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省文化厅组织开展的第五批“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命名结果正式公布,文祖街道的“三德范芯子”、“青野五音戏”、“黄露泉老梆腔”等3个非遗项目名列其中,文祖街道也成为今年全市唯一获“山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的镇街。
文祖街道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国家级非遗项目有《芯子》、《五音戏》,省级非遗项目有《黄露泉老梆腔》,济南市级项目有《章丘传统葫芦雕刻技艺》、《章丘雕塑艺术》等。
今年以来,文祖街道按照 “一轴两片区”的发展框架和文祖锦屏文旅小镇的发展定位,立足文化资源优势,着力保护传承《芯子》、《五音戏》、《黄露泉老梆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于服务辖区及周边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
(一)三德范芯子
“芯子”是扮玩活动中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因为酷似蜡烛台上的灯芯而得名。据民间艺人讲述,芯子起源于明朝,是受颤轿的启迪。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创造与革新,在造型、制作工艺、演出内容、表演技巧等方面日益丰富和完善,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颇受观众喜爱。
"芯子"不只是三德范民俗大扮玩的主角,还连续9年参加章丘民间艺术展演活动,多次参加国家及省市的文艺汇演活动,“三德范芯子”被列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王小赶脚”、“三打白骨精”“寇准背靴”等10多种剧目受到公众的一致好评。
(二)青野五音戏
五音戏起源于章丘文祖街道青野村一带,原名肘鼓子戏(或周姑子),来源于“章丘秧歌”与“章丘梆子”,兴起于清道光、咸丰年间,有着传统的地方特色,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
经过几百年的锤炼,青野五音戏剧团演技日臻完善。2008年,“青野五音戏”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5月份,为更好的保护五音戏,文祖街道建立了五音戏乡村博物馆,进一步完善了五音戏传习所的基本设施,发挥了良好的带动示范作用,为五音戏演员创造了良好的教学传习环境。五音戏也在巡回演出中不断创新发展,得到了更多听众的认可和喜爱。
(三)黄露泉老梆腔
黄露泉老梆腔,又名章丘梆子(山东吼),源于山陕梆子,明朝时随山西移民传入章丘。在当地语言民俗、章丘秧歌和民间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于是人们把这种变化了的梆子腔称为章丘梆子,至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章丘梆子是一种发展较为完善的戏剧曲种,文祖街道黄露泉村就是少数地道传承梆子戏的地方之一,黄露泉老梆腔剧团继承了《天仙配》、《双锁山》等许多传统剧目,也创新了《朱元璋寻根黄露泉》等新的剧目,演出诙谐活泼、充满生活气息,是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