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区白云湖街道章历村村北的速成杨树林里,上千只大白鹅正在慢悠悠地散步。周广华夫妻和工人一起蹲在地上,往标准筐里捡拾鹅蛋。每周,他们合作社都要给南方养殖场提供近4万枚大白鹅种蛋。
“地上种树,树下植草,麦草喂鹅,鹅粪施肥。”周广华说,他这是循环、立体种养。据了解,大白鹅养殖是章历村“三白”产业之一,48岁的周广华已经养了7年,他的合作社就有20多家养殖户,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还带动了周边镇街农户发展。
每周往南方运4万枚鹅蛋孵化率超85%
“合作社一共13户村民养殖大白鹅,每周收一次,往南方运,每次大概有4万枚种蛋,我们送去的孵化率基本都不低于85%,质量有保证。” “重量不够二两半的蛋,还有畸形蛋、表皮凹凸不平的蛋都得挑出来。这些蛋质量也是合格的,只不过孵化出来的大白鹅可能个头不大,不好养活,所以这类蛋会作为商品蛋售卖。”
周广华的养殖合作社现在已成规模。他开始养大白鹅,还得从7年前说起。那时回乡创业的他承包了村北100多亩涝洼地,种植速成杨。选择养大白鹅,最早是为了省下几万元的人工除草费。
“每年都得除草,就想散养些不会啄树的家禽,能省下除草剂的费用。”最后他通过老养殖户打听到了正规购买鹅苗的渠道。买到鹅苗只是开始,养殖过程也是历尽坎坷。
“刚开始产量很低、个头小,很多都达不到种蛋的标准,人家也不收。虽说是散养,但也不是只吃杂草,还得配饲料。我就自己尝试,从饲料配比,到饮用水,再到疾病预防……”他说,慢慢地自己摸索出了门道,不仅把种蛋孵化率提高了,还给合作的其他养殖户做指导,行情好的时候,他出手的种蛋曾卖过15元/枚。
这7年,周广华一家三口就住在养殖场的板房里,与大白鹅们“同吃同住”。 “这是个仔细活儿,大白鹅的孵化过程需要20天,这20天决定了鹅蛋的品质,一刻也马虎不得。温度、湿度、饲料都比较讲究,他们孵化的时候,我就直接住在鹅圈里。”
上午,有养殖户开车将鹅蛋送到养殖场。每筐种蛋里会有一只蛋上写着养殖户的姓。如果孵化率过低或者孵出来的大白鹅比较弱,可以对应找到养殖户查找问题,提高孵化率。 “该喂多少料,投入多少精力照顾,前期做不好,后期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养殖就得尽心尽力,跟养孩子一样,你不能骗它,骗它就是骗自己。”他说。
结合村子涝洼地的特点,村里没有选择建工厂,而是结合白云湖特色,如今已经形成大白鹅养殖、白莲藕种植和白云湖乡村旅游“三白”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循环经济的特色路。
目前周广华的合作社除了带动本乡镇农户就业、致富外,还带动周边圣井、垛庄、唐王等镇街的养殖农户增加了收入。
去年开始,周广华又有了新的尝试,他在养殖场开始套养鸭子。“大白鹅不是一年四季都有很高的产蛋量,从鹅苗到产蛋往往要经历8个月,在它们长成的这段时间里,养殖户大多是没有收入的,套养鸭子是想与养大白鹅形成收益互补。”他说,大家收入稳定了,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此内容整理自“章丘新闻中心”。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 |